淺談個人保險(一),風險四象限,為何需要保險?

最近恰好在整理一些保險產品的內容,藉此來進一步思考保險的本質,以及釐清一些我自己沒有很深入了解的保險相關內容。

我想,對於「保險」這項產品,一般人會想了解的不外乎就是:自己為何、是否需要保險,需要的話保哪些、花多少錢?

我們就從為何和是否需要保險來探討起吧!

風險四象限

先來聊聊風險四象限,這是一種分析風險的的簡單工具,由「損失大小」及「可能性大小」的配對來著手。

我們可以透過這四個象限,當作不同種類的風險,應該如何處理的參考準則。

可能性小
(Low Probability)
可能性大
(High Probability)
損失大
(High Loss)
轉嫁
(Transfer)
規避
(Avoidance)
損失小
(Low Loss)
自留
(Retention)
降低
(Mitigation)
  • 「可能性小、損失大」的時候,可以選擇「轉嫁」。例如車禍的機率不高,可是一旦發生可能就需要花掉不少醫藥費

  • 「可能性大、損失大」的時候,可以選擇「規避」。例如賭博,十賭九輸,因為太容易輸,基本上不賭就是贏,我們應該規避賭博這個行為

  • 「可能性大、損失小」的時候,可以選擇「降低」。例如員工離職率高是很有可能的,但我們可以透過員工培訓來降低這樣的風險

  • 「可能性小、損失小」的時候,可以選擇「自留」。例如買家的退換貨,機率如果不高、損失也不大,自行吸收也就罷了

個人保險:「可能性小、損失大」的轉嫁

那麼,為什麼我們需要保險呢?

我們來羅列一下市面上常見的個人保險:壽險、意外險、醫療險、癌症險、重大傷病險等等,可以發現這些保險產品的特性都是「可能性小」,可一旦發生「損失都很大」,也因此

我們才需要將風險「轉嫁」給保險公司。

像是壽險在被保險人身故後能提供給其家人一大筆理賠;意外險能提供被保險人在車禍後的財務保障。

人們可以透過負擔不影響生活的保險費,與其他同樣付出成本的人一同轉嫁風險,當一些可能性比較小的糟糕事發生時,將這筆共同支出的保險金中拿出一部分來做補償,這也就是保險的意義了。

個人保險:「可能性偏高,但損失小」的轉嫁

有沒有什麼保險不屬於「可能性小、損失大」這個象限的嗎?有的,例如旅遊不便險其實就是一種可能性偏高,但損失通常不大的保險產品。

在保費上,出國 5 天大約只要幾百元新台幣,但是當班機、行李延誤時能夠獲得幾千元的理賠;因為天災等因素造成行程取消的話,更能取回機票住宿的成本。

因此,雖然我們可以根據風險四象限中的建議來選擇「降低」這個象限的風險,但是只要有市場,依舊能有這旅遊不便險這類的產品來供選擇。

參考資料

  1. 南山人壽:熱門商品
  2. 富邦產險:旅遊不便險